Aaron Lazare - On Apology (道歉的力量)

這本書儼然就是道歉學的教科書,作者從好幾年前就開始研究道歉,並且將之歸類並加以分析,另外也結合了許多古今中外的例子來驗證這些結果。剛開始看覺得有點硬,不過細看之後才發現原來道歉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,我們常常在電視新聞當中看到政治人物道歉、國家對國家的道歉;甚至對家人對朋友,我們也會道歉,這些道歉的方式到底是不是正確的,或是到底有沒有滿足被冒犯人的心理需求,從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到底就理論基礎上來說,怎樣才是一個比較好的道歉。

/images/0009/cover.jpg

道歉的療癒力量

我們可以思考,什麼叫做成功的道歉,一個成功的道歉是如何滿足被冒者的心理需求的?又有哪些心理需求需要被滿足?作者認為,所謂成功的道歉應該要滿足至少一項下面的心理需求:

  • 恢復自尊與尊嚴
  • 確保雙方遵循相同價值
  • 確認冒犯行為錯不在自己
  • 確認關係中是安全的
  • 看見冒犯者被處罰
  • 冒犯一方為了傷害提出賠償
  • 與冒犯的一方進行有意義的對話

這八項看起來有點抽象難以理解,我挑幾個出來解釋一下。

確保自尊與尊嚴

最常見的就是被冒犯者覺得冒犯者侵害了自己的自尊或是尊嚴,如果這種狀況,道歉應該要在某種程度上面恢復被冒犯者的自尊與尊嚴。而侵害自尊的行為,說嚴重一點是「羞辱」或是「侮辱」。要承認被羞辱是相當困難的事情,因為承認往往更令人感到屈辱,人們不願意承認因為他人而自尊受損。所以這種情況,被冒犯者往往把情緒藏在心裡,暗自等待機會報仇。每個人對於自尊受損害的地雷都不太一樣,作者列出了一些可能的行為,也可以有效避免我們踩到他人的地雷:

  • 受到忽略或被視為理所當然
  • 受到否定拒絕
  • 受到不公平對待
  • 遭到言語咒罵
  • 被貶低身分或地位
  • 遭到背叛
  • 遭到不實指控
  • 界線或隱私受到侵犯

這類型的道歉會讓雙方的地位顛倒,因為冒犯者本來握有權力,現在改由被冒犯者來行使原諒的權力,因為權力互換的關係,有效的道歉就可以恢復被冒犯者的尊嚴,而達到一次成功的道歉。

確保雙方遵循相同價值

被冒犯者透過道歉承認自已所犯下的錯誤,並且保證錯誤不再發生,冒犯者表達了「我仍然是你認識的那個人」,重新建立彼此的信任,讓關係恢復。這類型的道歉提醒我們,人們都會犯錯,而也會從錯誤當中恢復,重新忽略的價值也可重新被建立。而被冒犯者也藉由道歉了解到,我們當初的信任並沒有白費。

確認關係中是安全的

假設今天被親朋好友冒犯,應該是很想知道原因的。動機為何?冒犯行為是針對個人嗎?是不是哪裡錯怪我了?冒犯行為有可能自次發生嗎?我可以信任這段關係嗎?而道歉也是為了回答這些問題,讓被冒犯者再度確認雙方的關係是安全的。

認錯

道歉的流程第一步驟就是認錯,而我們也可以發現要認錯是非常難的一件事,為什麼?作者分成四個部分來看

  1. 要正確的辨別是誰該負責任,又應該向誰道歉
  2. 認錯的時候要坦誠足夠的的詳情
  3. 承認這些作為確實會對被冒犯方造成影響
  4. 證實被冒犯者的不滿已經妨礙了雙方的社會或道德契約

這四點看起來很理論,說起來也很點拗口,不過我們可以仔細觀察或是體會認錯的內容,確實會包含這些元素,只是有些沒有被口語化而已。但是這邊我想要提到是「不得體的認錯」,其實這種例子常常在新聞上看到,也和作者比較有共鳴。

作者列了八種可能導致失敗的認錯的類型:

  1. 含混不清或只認部分的錯
  2. 使用被動的表達方式
  3. 認錯時有附加條件
  4. 質疑被害人是否真的遭受傷害
  5. 盡可能輕描淡寫
  6. 語帶同情地表示「抱歉」
  7. 向錯誤的對象道歉
  8. 牛頭不對馬嘴

新聞上真的比比皆是,這邊一樣選幾個比較有趣的出來說。

含混不清或只認部分的錯

當道歉不被接受一個常見的原因就是道歉者有種「不管我做了什麼,我道歉就是了」的感覺。或是我們常常聽到「我為我自己做的任何事情(或全部的事情)感到抱歉」、「對我使你生氣的所有舉動,我感到很抱歉」、「我為昨天的事情感到抱歉」。為什麼這樣的道歉毫無意義呢?因為冒犯者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,僅僅是因為被被冒犯者的反應嚇到了。

質疑被害人使否真的遭受傷害

這個應該是我們最常見的道歉方式了,而作者認為,這是一種逃避過失責任的方式。回想我們自身經驗或是看新聞的時候,是不是常聽到「如果你被冒犯了…」或是「如果有傷害到任何人,我向他道歉」之類的罐頭道歉用語。這種說法錯在哪邊呢?冒犯者這樣說,其實是表示「不是因為每個人都會因為我的行為受傷,你臉皮這麼薄,那我就配合你的需要向你道歉,希望這樣可以讓你開心好過一點」,這樣的道歉方式其實是把受害者變成罪魁禍首,而且還提升了冒犯者的地位。

我們為什麼要道歉

說了這麼多,不過我們為什麼要道歉?作者把人們道歉的動機分成兩類:

  1. 出於對內在強烈感受的回應
  2. 外在壓力

出於對內在強烈感受的回應

第一種說法就是同理心、內疚感。有些作家認為同理心是內疚感必要的一部分,因為「體會到某人所受的痛苦,加上領自己是罪魁禍首,而引發的自尊受損的強烈不悅感」。這些內疚的經驗可以帶給我們好處,因為它促使我們譴責自己,進而嘗試彌補傷害,而最基本的方式就是道歉。

第二種說法是羞愧感,這是無法活出自我期許的個人形象引發的情緒反應。和內疚感的差別是,內疚是對他人;羞愧則是對自己,我們對羞愧的反應都常都是想要躲藏,避免與人接觸。

外在壓力

往往公眾人物的道歉都是因為外在壓力而不是因為自身的反省,這些人道歉的原因都是避免未來遭拋棄、汙名化、名聲受損或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懲罰。發現其實很多因為外在壓力而產生的道歉,都很容易變成一個失敗的道歉,這點確實驗證了作者前面關於認錯時所說的理論。

我們為什麼不道歉

身為一個被冒犯者,我們總是希望對方可以給我們一個道歉,不過有時候卻發現要得到一個道歉是如此的困難,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?作者也針對這件事情,做了一些訪談,根據訪談的內容,大致可以把原因分成兩大類

  1. 害怕面對道歉對象的反應
  2. 想像自己道歉的畫面,就感到尷尬或難為情

害怕面對道歉對象的反應

說法如下:

  • 我們可能會當場絕交
  • 他們可能會看不起我
  • 對方可能永遠都不會原諒我
  • 他可能會想報復
  • 他們會覺得自己比我了不起

這類型的冒犯者會說服自己,只要不道歉,被冒犯者就不會察覺到受冒犯的實情,而這卻是大大錯誤的假設,而這些人又假設被冒犯者會反應苛刻,這也都是令人懷疑的假設。

對自己道歉畫面感到尷尬或難為情

說法如下:

  • 道歉的話會讓自己感覺很軟弱
  • 道歉得屈服於對方,那種感覺好像自己輸了
  • 許多人會隱藏自己的感覺,而道歉則顯示了他們還是有感覺的
  • 為了道歉,你必須表現情緒來讓對方相信你
  • 可能會打擊自己的自尊心

冒犯者是透過道歉來確認自我的情緒,而不是所作所為。換句話說,他們認為舉止是可以容許的,但是如果口頭承認舉止冒犯,那就把自己變成得名副其實的加害人。

個人觀點

看完這本書之後還是一樣的驚訝,沒有想到看似簡單的道歉卻隱藏這麼多學問,從過去的經驗也可以發現作者確實面面俱到,也驗證了作者所說的事情。記得當初大學時候有一次因為口快,說了一句話得罪了一個同學,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是確實在對方心理造成強烈的不快感,而隔天我也用了蠻敷衍的方式道歉了,想當然耳對方當然沒有真正原諒我。幾年之後出了社會,在某次的聚會中,我私下跟他提到這件事情,再次向他道歉,這次他就接受了。我覺得道歉是不分時間的,如果真的得罪了,我想道歉對雙方都會是一種釋放。這本書雖然有點硬,不過還是蠻值得一看的,書中大量的例子也很有趣,讓讀者了解很多過去道歉的事件,怎樣是好的,怎樣又是不好的。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完美的道歉吧。

Books 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